当前位置:首页-所有文章-文学作品-正文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1张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2张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3张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是一本描绘英国湖区乡村生活的书籍,它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常常渴望逃离都市的喧嚣,寻找一片宁静的净土。《放牧人生:湖区故事》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不仅带领我们走进了英国湖区的田园风光,更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哲学。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区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书中不仅有对湖区壮丽景色的赞美,更有对当地牧民日常生活的深入观察。作者的文字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那清新的空气、翠绿的草地和悠闲的牛羊。书中不仅描述了湖区的自然美景,更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作者通过自己的放牧经历,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同步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强调了对环境的尊重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在作者的笔下,放牧不仅仅是一种生计,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放牧人生:湖区故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湖区的热爱,更能够体会到那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湖区的记述,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自我发现的书。

选   读

1,我们在英格兰西北部偏远湖区的山间牧场生活和劳作。从彭里斯(Penrith)向西沿主路而行,左侧的两座圆形山之间就是马特戴尔(Matterdale)山谷,我们就在这儿经营牧场。从我们屋后的山峰向北望去,越过远处波光粼粼的索尔维(Solway)河湾就是苏格兰。初夏时节我总会忙里偷闲,爬上山顶,跟我的牧羊犬坐在一起,花上半小时欣赏这大好风光。向东望去,“英格兰的脊梁”奔宁山脉(Pennines)和伊顿谷(Eden Valley)的大片良田尽收眼底。湖区和奔宁山脉之间的这座山下延伸出土地和村庄,而我的家族的历史在这里绵延了至少六个世纪甚或更长时间,一想到这我就不禁莞尔。我们塑造了这方水土,同时这方水土也造就了我们。我的家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劳作和死亡,正是他们和像他们一样的人成就了这方天地。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4张

2,我的祖父经历十分简单,他也是那些被遗忘的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在这里生活、劳动、恋爱、死亡,没有留下太多能证明他们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书面记录。在其他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无名小卒,作为他的后代,我们也仍然无名无望。但这就是关键所在。像我们这里一样的景致,正是由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人创造出来,并且保持至今。正因为如此,当学校教育我们以一个“死掉的富有白人男性”视角来认识这片土地的历史,我会如此震惊。这是属于谦卑勤劳的人的土地。我们这方水土的真正历史应该是小人物的历史。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5张

3,人们对于牧羊人和牧民的生活存在一种诗意想象,认为他们过着一种天人合一、与世隔绝的生活。华兹华斯对这种想法很推崇,他根据自己的童年印象,为世人描绘了这么一幅景象:牧羊人带着他的狗独自待在山地牧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个体本身而言,这有时候就是事实——我的祖父辈的人有时候就是孤身一人与羊群和自然世界为伴。但与此同时,从文化和经济上看,牧羊人并不是孤身奋战。我的祖父曾有一片被称为“足球场”的土地。在附近牧场干活的年轻人足够组成两支球队在那儿来一场比赛。而他的工作就是调配人手,让其他人为之叹服,赢得尊重。众所周知,贝都因人之所以能够在撒哈拉沙漠来去自如,是因为他们对沙丘和沙岭了如指掌,哪怕它们随着时间缓慢移动,贝都因人也能算出沙岭的数量,并能准确地指出它们的位置,还知道如何到达想去的地方。我们的文化传承以及我们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安排,正是在这样类似的结构基础上发挥作用——如果你能领会其核心,就能驾驭细节。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6张

4,父亲剪完一只母羊,就会把羊毛扔到一边。祖父会把它们抱起来撒在打包桌上,就像渔夫的网一样。羊毛像一件翻过来的外套一样摊在桌上。他会把脏羊毛拽出来,挑出所有稻草和细枝条,然后将羊毛从外向内卷起来,卷成一英尺宽的毯包。接着从尾端开始卷到颈脖处,然后一拉一拧,把颈脖处的羊毛拧成绳状,将这根绳子绕着羊毛卷打个结,把露出的绳头牢牢塞进绳子底下。羊毛就这样被捆起来扔给我母亲,她会把它使劲塞进羊毛袋的一角。当我还是个不能干活的小毛孩的时候,我会钻进羊毛袋,身上沾满油腻腻的羊毛脂。那时候,牲畜棚里回响着剪毛机的马达声和羊叫声,而我就那样躺在袋子里。我记得我躺在那里,抬头看着燕子飞进房梁上的鸟巢,它们完全无视房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小鸟偶尔会探出头看看外面乱哄哄的景象。有时候我就在这羊毛茧里睡着了,然后被担心着急的祖母叫醒,她总是会拿酥饼或其他烘焙的点心给我吃。她还会在手帕上吐口水,然后擦干净我的脸。祖父会在剪完羊毛的羊身上标上我们牧场的染色标识。我们会在羊肩部打上蓝红色标识,蓝色在前红色在后:告诉所有人,它们是我们的羊。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7张

5,我来到这个世界是在7月闷热的一天,当时我的父亲和祖父正在牧场的草甸上制作干草,他们正努力战胜每个牧民都惧怕的随时可能降临的大雨,要抢占先机,储存牲畜冬天所需的食粮。青草在阳光下晒干后就被打包成捆,堆放在畜棚里,成为冬季最佳饲料。当某个下雪天羊群需要喂食的时候,一捆捆干草就被拆开,你还能闻到夏天的味道。草甸上的花儿甚至也被包裹在里面。但是,被雨淋过的干草会开始腐烂。如果只是淋了一点雨,干草看起来会像一卷卷绿色的硬纸板。母羊冬季吃这样的干草也能活下去,但状态完全不同。雨水过多就会把干草泡成一堆腐败难闻、无法下咽的恶心东西,最终变成一堆垃圾。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8张

6,我的祖父会关注日落这类“美好”事物,但他大多数时候都是从实际功能角度加以说明,而非抽象美学角度。他对身边的景物充满激情和热爱,但他与这些景物的关系更像长久坚韧的婚姻,而不是转瞬即逝的露水情缘。他的工作把他和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丝毫不受天气或季节影响。欣赏春季日落这样的景象对他而言富含深意,他可是熬过了六个月的风霜雨雪才赢得这样的机会,获得点评这些景物的权利。他当然认为这样的景物是美丽的,但这种美包含着实际功能性暗示——预示着冬季的结束或更好天气的到来。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9张

7,渐渐发现生养你的土地深受其他人的喜爱是件新奇的事。尤其是当你逐渐意识到,在他们赋予这块土地的故事和意义中,竟然没有你这样的本地人的一席之地,这难免更让人感到讶异,还有一点心绪不宁。每当大雨倾盆或冬季大雪纷飞的时候,这里一个游客也没有,因此,不妨把人们的这种喜爱视为“好天气之爱”。而我们与这片土地的关系则是不论风霜雨雪,一直守在这儿。在我看来,其中的不同就像是你对年少时认识的漂亮女孩的感觉和你对结婚多年的妻子的爱的差别。最令我不安的是,我发现对这片土地持有此种见解的人远比我们自己人多,其比例大概是几百比一。在我们不得不更多地听从政客和公众的指令行事的时代,这对我们的生活是某种威胁,但没人对此过多关注。我曾对父亲说,这些书和这些人对我们在干些什么没有任何兴趣,这也太奇怪了。而他的回答是:“别告诉他们,他们只会毁了我们的生活。”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10张

8,我坐在一位教授身旁。他询问我有关我在家的生活情况,我如实回答。我总是给他们想要的答案:一个带点传奇色彩的我。在大学申请表上,我已经告诉他们,我“是湖区山上的一名石墙建筑工”,因此,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大家跟我的对话都离不开讨论:从每天在山区工作到牛津是多么大的改变。那天晚上我跟教授相谈甚欢,最后他说道:“好吧,我觉得你将会想念那种生活。”我告诉他,我从未停止想念,我还会回去。而他对此感到相当疑惑不解。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11张

9,我的心疼起来,因为我知道在我的新生活里,将与这样日复一日的光阴流转和季节变幻说再见。我离开的这一个月里变化很大。与我曾经习以为常的那些小变化相比,我看到了巨大的改变。秋季来得很快。每天树叶和草的颜色转变都预示着生命的变换。绿色的土地变成褐色。山上的欧石楠也在蜕变,一直变成茶隼翅膀的那种赤褐色。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12张

10,如果我只能在这个世界再活几天,我会花一天时间来检验赫德威克公羊。检验员会被派往湖区谷地各个美丽精巧的石头搭建的农庄。有些农庄坐落在石壁下,被山地牧场周边绵延无止尽的石墙包围着,它们将谷底分割成形状各异的草场。当检验员到达一个牧场,生活在同一个山谷的“联络员”会向其讲述这个牧场和家庭的历史,这样就能了解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13张

11,从牛津回来才一两天,我就收到很多工作邀约:砌墙、剪羊毛、挤牛奶、捡石头。但没有一份工作的报酬能让我在这儿买一所房子,或是申请到贷款把祖父牧场里的畜棚改造一番。我知道自己需要一份“体面的”白领工作,朝九晚五,节假日和周末回牧场,再加上每天清晨的几个小时,午餐时间和每天晚上的时间,这样我每周也能干很多农活,大多数时候都能待在牧场。虽然这意味着我每天要在工作正装和牧场工作服之间切换,但我希望能在十年内做到我们想做的事:建一栋农舍,继续把牧场经营下去。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14张

12,仲冬时节,我们要顶着漫天阴云辛苦数周。一切摸起来都湿乎乎的,而且都慢慢腐烂回归大地。墙壁的石头缝里藏着深绿色的苔藓,让我想到每天清晨离家时,看到孩子们交缠的腿上盖着的被子。门廊、树枝和篱柱上,银色地衣迫不及待冒出来呼吸冷空气。人们说因为这里空气干净,所以才长地衣。没有腐败的东西污染。尽管我们这儿离爱尔兰海(Irish Sea)有一小时的车程,但有时候风中确实会飘荡着海盐的味道。土地透着湿意,未被驯服的天然水道和泉水让草场水流四溢。有时候,山坡上的积水看起来比平地上更多。人和羊群这时很快就被折腾得筋疲力尽。我们抗击严冬的方法就是当狂风呼啸时,坚持不退缩,然后在夏季迅速恢复活力。我有时候觉得我们的归属感与我们对恶劣天气的忍受程度密切相关——我们属于这里,因为狂风、暴雨、冰雹、大雪、泥浆和风暴都无法撼动我们。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15张

13,我的其他工作让我从历史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包括那些与我们面临相似挑战的地方。我与数百名牧民进行了交流,我站在他们的牧场或家里,谈论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他们为什么做现在这些事。过去十年,我见证了旅游业把更多价值附加于一地的文化资源,看到人们越来越厌恶那些虚假的东西,真正开始渴望了解那些地方,以及在那里做着完全不同的事情的人们,开始相信不同的事物,吃不同的东西。我发现我们的现代西方世界是如此无趣,看到人们可以如何反抗这种无趣,并将历史作为一种优势——而非沉重责任——来塑造其未来。所有这一切使我对我们的农牧生活方式及其对整个湖区的重要性更有信心。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16张

14,我的母亲说我们感染了“公羊热”。一种精神狂热控制了我们,始于春季,在秋季达到高峰,那时候展销会和拍卖成为我们唯一惦记的事情。她所言不虚。晚春或初夏某个晚上,一些育种伙伴会突然造访,声称只是开车出来“溜一圈”。但他们并不是真的来闲聊,只是想提前来看看公羊,看看我们的小羊是否会在展销会上崭露头角。一个骄傲的牧羊人绝不希望自己的羊还未达到最佳状态时就被人评头论足。我们招架着彼此的试探,施展各种手段,或是把最好的羊藏在远离公路和窥探的牧场角落,或假装给他们展示最棒的羊,一直把未来之星们藏到关键时刻才带出来。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17张

15,羊群返回山地明显表现出的如回家般的惬意,意味着冬季和春季正迅速成为过去。接下来的几周山地羊群大都能照顾好自己。所以,我在溪边躺下,捧起一捧溪水啜饮起来。没有比这更甘甜纯粹的水了。然后我仰面躺倒,望着流云竞逐。弗洛斯赖在溪水里偷凉,坦则用鼻子蹭着我,因为它从未见过我如此懒散,从未见过我这样停下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夏季。我呼吸着山间凉爽的空气,看着一架飞机在蓝色的天空划出一道轨迹。母羊召唤小羊跟着自己爬上峭壁。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别无所求。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从牛津大学返回故土英格兰北部湖区牧场,看詹姆斯·里班克斯的诗意选择 - 第18张
本文原创,作者:四弦秋,其版权均为念山川读书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nianshanchuan.com/34.html